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46(1 / 1)

欢喜冤家言情小说,huanxiyuanjia.com

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:【登录】,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:【注册】成为本站会员!

《周易》治要·说卦传

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也。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

《孟子》治要·梁惠王

孟子见于梁惠王。王曰:“叟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孟子对曰:“王何必曰利?亦曰仁义而已矣〔王何必以利为名乎?亦惟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。以利为名,则有不利之患矣〕。王曰‘何以利吾国?大夫曰‘何以利吾家?’士庶人曰‘何以利吾身?’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〔征,取也。从王至庶人,各欲取利,必至于篡弑〕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。”

《新语》治要

治以道德为上,行以仁义为本。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,富于财而无义者刑;贱而好道者尊,贫而有义者荣。夫酒池可以运舟,糟丘可以远望,岂贫于财哉?统四海之权,主九州之众,岂弱于武力哉?然功不能自存,而威不能自守,非贫弱也,乃道德不存乎身,仁义不加于下也。故察于利而惛于道者,众之所谋也;果于力而寡于义者,兵之所图也。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,敏于行而慎于言,所广功德也。故曰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夫怀璧玉,要环佩,服名宝,藏珍怪,玉斗酌酒,金罍刻镂,所以夸小人之目者也;高台百仞,金城文画,所以疲百姓之力者也。故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,恶衣服而勤仁义;不损其行以好其容,不亏其德以饰其身。国不兴不事之功,家不藏不用之器,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。璧玉珠玑不御于上,则玩好之物弃于下;琱琢刻画之类不纳于君,则淫伎曲巧绝于下。夫释农桑之事,入山海,采珠玑,捕豹翠,消筋力,散布帛,以极耳目之好,快淫侈之心,岂不谬哉!

《傅子》治要

昔者圣人之崇仁也,将以兴天下之利也。利或不兴,须仁以济天下,有不得其所,若己推而委之于沟壑然。夫仁者,盖推己以及人也。故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推己所欲,以及天下。推己心孝于父母,以及天下,则天下之为人子者,不失其事亲之道矣;推己心有乐于妻子,以及天下,则天下之为人父者,不失其室家之欢矣。推己之不忍于饥寒,以及天下之心,含生无冻馁之忧矣。此三者,非难见之理,非难行之事,唯不内推其心,以恕乎人,未之思耳,夫何远之有哉!古之仁人,推所好以训天下,而民莫不尚德;推所恶以诫天下,而民莫不知耻。孔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此之谓也。若子方惠及于老马,西巴不忍而放麑,皆仁之端也。推而广之,可以及乎远矣。

难办的事情;只不过不能推自己的心去宽容对待他人,没有想到而已,如何是太过遥远而办不到呢?古代的仁义者,推及自己的爱好去引导天下人,人民没有不崇尚道德的;推及自己的厌恶去警戒天下人,人民没有不知道耻辱的。孔子说:“仁义真的很远吗?如果我想要做到仁义,仁就会到来。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如同田子方对老马施以仁爱,秦西巴不忍心而将小鹿放掉,这都是仁义的开始,能够推广仁义,就可以惠及长远。

《孟子》治要·离娄

孟子曰: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;师旷之聪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;尧、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〔言当行仁恩之政,天下乃可平〕。今有仁心仁闻,而民不被泽,不可法于后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〔仁心,性仁也;仁闻,仁声远闻也。虽然,犹须行先王之道,使百姓被泽,乃可为后世法也〕。故曰:徒善不足以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〔但有善心而不行之,不足以为政;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,法度亦不能独自行〕。圣人既竭目力焉,继之以规矩准绳,以为方圆。既竭耳力焉,继之以六律,正五音;既竭心思焉,继之以不忍人之政,而仁覆天下也。故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,为政不因先王之法,可谓智乎〔言因自然,既用力少而成功多〕?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恶于众也〔仁者,能由先王之道;不仁者逆道,则播扬其恶于众人也〕。”

《孟子》治要·离娄

孟子曰:“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;国家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。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之内;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庙;士庶人不仁,不保四体。今恶死亡而乐不仁,犹恶醉而强酒。”

孟子告齐宣王曰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之视君如腹心。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之视君如国人。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之视君如寇仇〔芥,草芥也。臣缘君恩以为差等〕。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卫灵公

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〔无求生而害仁,死而后成仁,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也〕。”

《文子》治要·上义

凡学者,能明于天人之分,通于治乱之本,见其终始,可谓达矣。治之本,仁义也;其末,法度也。先本后末,谓之君子;先末后本,谓之小人。法之生也,以辅义;重法弃义,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。仁义者,广崇也,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,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。故不大其栋,不能任重。重莫若国,栋莫若德。人主之有民,犹城之有基,木之有根。根深即本固,基厚即上安。故事不本于道德者,不可以为经;言不合于先王者,不可以为道。

《文子》治要·微明

有功离仁义者,即见疑;有罪不失仁心者,必见信。故仁义者,事之常顺也,天下之尊爵也。虽谋得计当,虑患而患解,图国而国存,其事有离仁义者,其功必不遂矣;言虽无中于策,其计无益于国,而心周于君,合于仁义者,身必存矣。故曰:百言百当,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。

《礼记》治要·表记

子曰:“仁有,与仁同功而异情〔利仁、强仁,功虽与安仁者同,本情则异也〕。与仁同功,其仁未可知也;与仁同过,然后其仁可知也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,畏罪者强仁〔功者,人所贪;过者,人所避〕。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述而

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〔仁道不远,行之则是〕。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太伯
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〔弘,大也。毅,强而能断也。士弘毅,然后能负重任,致远路也〕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〔仁以为己任,重莫重焉。死而后已,远莫远焉〕?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颜渊
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〔克己,约身〕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〔一日犹见归,况终身乎〕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〔行善在己,不在人〕?”曰:“请问其目〔知其必有条目,故请问之〕。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〔此四者,克己复礼之目〕。”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〔敬事此语,必行之〕。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颜渊

仲弓问仁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〔仁之道,莫尚乎敬〕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〔在邦为诸侯,在家为卿大夫〕。”

《申鉴》治要

有一言而可常行者,恕也;一行而可常履者,正也。恕者,仁之术也;正者,义之要也,至矣哉。

《孙卿子》治要

君子养心,莫善于诚。致诚无他,唯仁之守,唯义之行。诚心守仁则能化,诚心行义则能变。变化代兴,谓之天德。天不言而人推高焉,地不言而人推厚焉,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。夫此有常,以至其诚者也。君子至德,默然而喻,未施而亲,不怒而威。天地为大矣,不诚则不能化万物;圣人为智矣,不诚则不能化万民;父子为亲矣,不诚则疏;君上为尊矣,不诚则卑。夫诚者,君子之守,而政事之本也。君子位尊而志恭,心小而道大;所听视者近,而所闻见者远。是何耶?则操术然也。君子审后王之道,而论于百王之前;推礼义之统,分是非之分;总天下之要,治海内之众,若使一人。故操弥约,而事弥大。五寸之矩,尽天下之方。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,积此者,则操术然也。

《袁子正书》治要·用贤

故明王之使人有五:一曰以大体期之;二曰要其成功;三曰忠信不疑;四曰至公无私;五曰与天下同忧。以大体期之,则臣自重。要其成功,则臣勤惧。忠信不疑,则臣尽节。至公无私,则臣尽情;与天下同忧,则臣尽死。夫唯信而后可以使人。昔者齐威王使章子将而伐魏,人言其反者三,威王不应也。自是之后,为齐将者,无有自疑之心,是以兵强于终始也。唯君子为能信,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,故君子重之。汉高祖,山东之匹夫也,无有咫尺之土,十室之聚,能任天下之智力,举大体而不苛,故王天下,莫之能御也。项籍,楚之世将,有重于民,横行天下,然而卒死东城者,何也?有一范增不能用,意忌多疑,不信大臣故也。宽则得众用,贤则多功,信则人归之。

《中论》治要

事莫贵乎有验,言莫弃乎无征。言之未有益也,不言未有损也。水之寒也,火之热也,金石之坚刚也,此数物未尝有言,而人莫不知其然者,信著乎其体也。使吾所行之信,若彼数物,谁其疑我哉?今不信吾所行,而怨人之不信己,犹教人执鬼缚魅,而怨人之不得也,惑亦甚矣。孔子曰:“欲人之信己,则微言而笃行之;笃行之,则用日久;用日久,则事著明;事著明,则有目者莫不见也,有耳者莫不闻也,其可诬乎?”故根深而枝叶茂,行久而名誉远。

《论语》治要·子张

子夏曰:“君子信而后劳其民,未信,则以为厉己也〔厉,病〕;信而后谏,未信,则以为谤己也。”

《傅子》治要

夫信由上而结者也。故君以信训其臣,则臣以信忠其君;父以信诲其子,则子以信孝其父;夫以信先其妇,则妇以信顺其夫。上秉常以化下,下服常而应上。其不化者,百未有一也。夫为人上,竭至诚,开信以待下,则怀信者欢然而乐进,不信者赧然而回意矣。老子不云乎: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也。”故以信待人,不信思信;不信待人,信斯不信。况本无信者乎!先王欲下之信也,故示之以款诚,而民莫欺其上;申之以礼教,而民笃于义矣。夫以上接下,而以不信随之,是亦日夜见灾也。周幽以诡烽灭国,齐襄以瓜时致杀,非其显乎?故祸莫大于无信,无信则不知所亲,不知所亲,则左右书己之所疑,况天下乎?信者亦疑,不信亦疑,则忠诚者丧心而结舌,怀奸者饰邪以自纳,此无信之祸也。

《周易》治要

象曰:地中有山,谦。君子以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〔多者用谦以为裒,少者用谦以为益,随物而与,施不失平也〕。

《周易》治要

彖曰:谦,亨。天道下济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;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;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谦,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终也。

《周易》治要

初六:谦谦君子,用涉大川,吉〔能体谦谦,其唯君子,用涉大难,物无害也〕。象曰: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〔牧,养也〕。

《周易》治要

九三:劳谦,君子有终,吉〔劳谦匪懈,是以吉也〕。象曰:劳谦君子,万民服也。

《尚书》治要

佑贤辅德,显忠进良〔贤则助之,德则辅之,忠则显之,良则进之,明王之道〕。推亡固存,邦乃其昌〔有亡道则推而亡之,有存道则辅而固之。王者如此,国乃昌盛也〕。德日新,万邦惟怀;志自满,九族乃离〔日新,不懈怠也。自满,志盈溢也〕。

《尚书》治要

若升高,必自下;若陟遐,必自迩〔言善政有渐,如登高升远,必用下近为始,然后致高远也〕。无轻民事,惟难〔无轻为力役之事,必重难之乃可也〕;无安厥位,惟危〔言当常自危惧,以保其位也〕。慎终于始〔于始虑终,于终虑始〕。

《老子》治要·德经
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,以其善下之〔江海以卑下,故众流归之,若民归就王者〕。是以圣人欲上人〔欲在民之上也〕,必以言下之〔法江海,处谦虚〕;欲先民〔欲在民之前也〕,必以身后之〔先人而后己也〕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〔圣人在民上为主,不以尊贵虐下,故民戴仰,不以为重也〕,处前而民不害〔圣人在民前,不以光明蔽后,亲之若父母,无有欲害之者〕。

《尚书》治要

帝曰:“来,禹!汝惟弗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;汝惟弗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〔自贤曰矜,自功曰伐。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,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,所以能绝众人也〕。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〔危则难安,微则难明,故戒以精一,信执其中也〕。无稽之言勿听,弗询之谋勿庸〔无考,无信验也。不询,专独也。终必无成,故戒勿听用也〕。可爱非君?可畏非民?众非元后何戴?后非众罔与守邦〔庶民以君为命,故可爱。君失道,民叛之,故可畏。言众戴君以自存,君恃众以守国,相须而成也〕。惟口出好兴戎,朕言弗再〔好谓赏善,戎谓伐恶。言口荣辱之主,虑而宣之,成于一也〕。”

《魏志》治要(下)

若范匄对秦客,至武子击之,折其委笄,恶其掩人也。夫人有善鲜不自伐,有能者寡不自矜。伐则掩人,矜则陵人。掩人者人亦掩之,陵人者人亦陵之。故三郤为戮于晋,王叔负罪于周,不唯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?故君子不自称,非以让人,恶其盖人也。夫能屈以为伸,让以为得,弱以为强,鲜不遂矣。夫毁誉,爱恶之原,而祸福之机也,是以圣人慎之。孔子曰:“吾之于人,谁毁谁誉,如有所誉,必有所试。”以圣人之德,犹尚如此,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?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,言:“闻人之恶,当如闻父母之名。耳可得闻,口不可得道也。”斯戒至矣。人或毁己,当退而求之于身。若己有可毁之行,则彼言当矣。若己无可毁之行,则彼言妄矣。当则无怨于彼,妄则无害于身,又何反报焉?且闻人毁己而忿者,恶丑声之加人也,人报者滋甚,不如默而自修也。谚曰:“救寒莫如重裘,止谤莫如自修。”斯言信矣。

《论语》治要
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
《尚书》治要

王若曰:“猷!告尔四国多方〔顺大道,告四方〕: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〔惟圣人无念于善,则为狂人,惟狂人能念善,则为圣人。言桀纣非实狂愚;以不念善故灭亡也〕。”

《礼记》治要·曲礼

曲礼曰:毋不敬〔礼主于敬〕,俨若思〔言人坐思,貌必俨然〕,安定辞〔审言语也〕,安民哉〔此三句可以安民也〕!

《孝经》治要

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〔诸侯在民上,故言在上。敬上爱下,谓之不骄,故居高位,而不危殆也〕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〔费用约俭,谓之制节。奉行天子法度,谓之谨度,故能守法,而不骄逸也〕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〔居高位能不骄,所以长守贵也〕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〔虽有一国之财,而不奢泰,故能长守富〕。富贵不离其身〔富能不奢,贵能不骄,故云不离其身〕,然后能保其社稷〔上能长守富贵,然后乃能安其社稷〕,而和其民人〔薄赋敛,省徭役,是以民人和也〕,盖诸侯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〔战战,恐惧。兢兢,戒慎。如临深渊,恐坠。如履薄冰,恐陷〕。

《说苑》治要·敬慎

孙叔敖为楚令尹,一国吏民皆来贺。有一老父后来吊,叔敖曰:“楚王不知臣不肖,使臣受吏民之垢。人尽来贺,子独后来吊,岂有说乎?”父曰:“有。身已贵而骄人者,民去之;位已高而擅权者,君恶之;禄已厚而不知足者,患处之。”叔敖再拜曰:“敬受命,愿闻余教。”父曰:“位已高而意益下,官益大而心益小,禄已厚而慎不敢取。君谨守此三者,足以治楚矣。”

《文子》治要·上仁

主与之以时,民报之以财;主遇之以礼,民报之以死。生而贵者骄,生而富者奢,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,而能无为非者寡矣。

《周易》治要

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”,何谓也?子曰:“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,所以进德也;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〔居下体之上,在上体之下,明夫终敝,故不骄也。知夫至至,故不忧也〕。故乾乾,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〔惕,怵惕之谓也〕。”

《礼记》治要·中庸
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〔性者,生之质也。命者,人所禀受。率,循性行之,是曰道。修,治也,治而广之,人仿效之,是曰教〕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〔道,犹道路也。出入动作由之,须臾离之,恶乎从〕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〔慎其独者,慎其闲居之所为也。小人于隐者,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、不见闻,则必肆尽其情。若有占听之者,是为显见,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〕。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鲜能久矣〔鲜,罕也。言中庸为道至美,故人罕能久行之者〕!”

《尸子》治要·四仪

行有四仪:一曰志动不忘仁;二曰智用不忘义;三曰力事不忘忠;四曰口言不忘信。慎守四仪,以终其身,名功之从之也,犹形之有影、声之有响也。是故志不忘仁,则中能宽裕;智不忘义,则行有文理;力不忘忠,则动无废功;口不忘信,则言若符节。若中宽裕而行文理,动有功而言可信也,虽古之有厚功大名,见于四海之外,知万世之后者,其行身也,无以加于此矣。

《中论》治要

慌其瞻视,轻其辞令,而望民之则我者,未之有也;莫之则者,必慢之者至矣。小人见慢,而致怨乎人,患己之卑,而不思其所以然,哀哉!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,虽在隐翳,鬼神不得见其隙,况于游宴乎?君子口无戏谑之言,言必有防;身无戏谑之行,行必有检。言必有防,行必有检,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,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。是以不愠怒,而教行于闺门;不谏谕,而风声化乎乡党。《传》称:大人正己而物正者,盖此之谓也。徒以匹夫之居犹然,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。故唐帝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;成汤不敢怠遑,而掩有九域;文王袛畏,而造彼区夏也。

《孔子家语》治要·观周

孔子观周,遂入大祖后稷之庙。庙堂右阶之前,有金人焉,参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“古之慎言人也。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;安乐必诫〔虽处安乐,必警诫也〕,无行所悔〔所悔之事,不可复行〕。勿谓何伤,其祸将长;勿谓何害,其祸将大;勿谓不闻,神将伺人。焰焰不灭,炎炎若何;涓涓不壅,终为江河。绵绵不绝,或成网罗〔绵绵微而不绝,则有成网罗者〕;豪末不扎〔如豪之末,言微也。扎,拔也〕,将寻斧柯〔寻,用〕。诚能慎之,福之根也;口是何伤,祸之门也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好胜者必遇其敌。盗憎主人,民恶其上。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,故下之;知众人之不可先也,故后之。温恭慎德,使人慕之;执雌持下,人莫逾之。人皆趣彼,我独守此;人皆惑惑,我独不徙〔惑惑,东西转移之貌〕。内藏我智,不示人技,我虽尊高,人弗我害。唯能于此,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戒之哉!戒之哉!”孔子既读斯文,顾谓弟子曰:“小子志之,此言实而中、情而信。”

《周易》治要

“不出户庭,无咎。”子曰:“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为之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机事不密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”

《老子》治要

为无为〔无所造作〕,事无事〔除烦省事〕,味无味〔深思远虑,味道意也〕。报怨以德〔修道行善,绝祸于未生也〕。图难于其易〔欲图难事,当于易时,未及成也〕,为大于其细〔欲为大事,必作于小,祸乱从小来也〕。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〔处谦虚也〕,故能成其大〔天下共归之也〕。夫轻诺必寡信〔不重言也〕,多易必多难〔不慎患也〕,是以圣人犹难之〔圣人动作举事,犹进退,重难之,欲塞其源也〕,故终无难〔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,由避害深也〕。

《论语》治要·季氏

孔子曰:“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。乐节礼乐〔动则得礼乐之节〕,乐道人之善,乐多贤友,益矣;乐骄乐〔恃尊贵以自恣〕,乐佚游〔佚游,出入不节〕,乐宴乐,损矣〔宴乐,沈荒淫黩也。三者,自损之道〕。”

《魏志》治要(下)

王昶,字文舒,太原人也。迁兖州刺史。为兄子及子作名字,皆依谦实,以见其意。故兄子默字处静,沈字处道;其子浑字玄冲,深字道冲。遂书戒之曰:“夫人为子之道,莫大于宝身全行,以显父母。此三者,人知其善,而或危身破家、陷于灭亡之祸者,何也?由所祖习非其道也。夫孝敬仁义,百行之首,而立身之本也。孝敬则宗族安之,仁义则乡党重之,此行成于内,名著于外者矣。若不笃于至行,而背本逐末,以陷浮华焉,以成朋党焉。浮华则有虚伪之累,朋党则有彼此之患。此二者之戒,昭然著明,而循覆车滋众,逐末弥甚,皆由惑当时之誉,昧目前之利故也。夫富贵声名,人情所乐,而君子或得而不处,何也?恶不由其道耳。患人知进而不知退,知欲而不知足,故有困辱之累,悔吝之咎。”

《魏志》治要(下)

语曰:“不知足则失所欲。”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览往事之成败,察将来之吉凶,未有干名要利,欲而不厌,而能保世持家、永全福禄者也。欲使汝曹立身行己,遵儒者之教,履道家之言,故以玄默冲虚为名,欲使汝曹顾名思义,不敢违越也。古者盘杅有铭,几杖有诫,俯仰察焉,用无过行,况在己名,可不戒之哉!夫物速成则疾亡,晚就则善终。朝华之草,夕而零落;松柏之茂,隆寒不衰。是以大雅君子,恶速成、戒阙党也。

《史记》治要(上)

厉王即位,好利,近荣夷公。芮良夫谏曰:“王室其将卑乎?夫荣公好专利,而不知大难。夫利,百物之所生也,天地之所载也,而有专之,其害多矣。天地百物皆将取焉,何可专也?所怒甚多,而不备大难。以是教王,王其能久乎?夫王人者,将道利而布之上下者也。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〔极,中也〕,犹曰怵惕,惧怨之来。今王学专利,其可乎?匹夫专利,犹谓之盗,王而行之,其归鲜矣。荣公若用,周必败。”王不听,卒以荣公为卿士,用事。

《老子》治要·道经

五色令人目盲〔贪淫好色,则伤精失明〕,五音令人耳聋〔好听五音,则和气去心也〕,五味令人口爽〔爽,妄也。人嗜于五味,则口妄,言失于道〕,驰骋田猎,令人心发狂〔人精神好安静。驰骋呼吸,精神散亡,故发狂也〕,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〔妨,伤也。难得之货,谓金、银、珠、玉。心贪意欲,则行伤身辱也〕。

《文子》治要·上仁

国之所以存者,得道也;所以亡者,理塞也。故得生道者,虽小必大;有亡征者,虽成必败。国之亡也,大不足恃;道之行也,小不可轻。故存在得道,不在于小;亡在失道,不在于大。故乱国之主,务于广地,而不务于仁义;务于高位,而不务于道德。是舍其所以存,而造其所以亡也。

《汉书》治要(二)

文帝即位,躬修俭节,思安百姓。时民近战国,背本趋末,贾谊说上曰:“管子曰:‘仓廪实知礼节。’民不足而可治者,自古及今,未之尝闻。古之人曰:‘一夫不耕,或受之饥,一女不织,或受之寒。’生之有时,而用之无度,则物力必屈。古之治天下,至纤至悉也,故其蓄积足恃。今背本而趋末,食者甚众,是天下之大残也;淫侈之俗,日日以长,是天下之大贼也。残贼公行,莫之或止,生之者甚少,而靡之者甚多,天下财产,何得不蹶哉!”

《政要论》治要·节欲

夫人生而有情,情发而为欲。物见于外,情动于中。物之感人也无穷,而情之所欲也无极,是物至而人化也。人化也者,灭天理矣。夫欲至无极,以寻难穷之物,虽有贤圣之姿,鲜不衰败。故修身治国也,要莫大于节欲。《传》曰:“欲不可纵。”历观有家有国,其得之也,莫不阶于俭约;其失之也,莫不由于奢侈。俭者节欲,奢者放情。放情者危,节欲者安。

《政要论》治要·节欲

尧、舜之居,土阶三等,夏日衣葛,冬日鹿裘;禹卑宫室,而菲饮食。此数帝者,非其情之不好,乃节俭之至也。故其所取民赋也薄,而使民力也寡;其育物也广,而兴利也厚。故家给人足,国积饶而群生遂,仁义兴而四海安。孔子曰:“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”

《政要论》治要·节欲

且夫闭情无欲者上也,咈心消除者次之。昔帝舜藏黄金于崭岩之山,抵珠玉于深川之底。及仪狄献旨酒,而禹甘之,于是疏远仪狄,纯上旨酒,此能闭情于无欲者也。楚文王悦妇人而废朝政,好獠猎而忘归,于是放逐丹姬,断杀如黄,及庄王破陈而得夏姬,艳其国色,王纳之宫,从巫臣之谏,坏后垣而出之。此能咈心消除之也。既不能闭情欲,能抑除之,斯可矣。故舜、禹之德,巍巍称圣;楚文用朝邻国,恭王终谥为“恭”也。

《尚书》治要

戒尔卿士,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〔此戒凡有官位,但言卿士,举其掌事者也。功高由志,业广由勤也〕;位弗期骄,禄弗期侈〔贵不与骄期,而骄自至。富不与侈期,而侈自来。骄侈以行己,所以速亡也〕;恭俭惟德,无载尔伪〔言当恭俭惟以立德,无行奸伪也〕。作德,心逸日休;作伪,心劳日拙〔为德,直道而行,于心逸豫,而名日美;为伪,饰巧百端,于心劳苦,而事日拙,不可为之也〕。

《孔子家语》治要·王言

曾子曰:“敢问何谓七教?”孔子曰:“上敬老,则下益孝;上尊齿,则下益悌;上乐施,则下益宽;上亲贤,则下择友;上好德,则下无隐;上恶贪,则下耻争;上廉让,则下知节。此之谓七教也。七教者,治民之本也。政教定,则本正矣。凡上者,民之表也,表正则何物不正!”曾子曰:“道则至矣!弟子不足以明之。”孔子曰:“参,汝以为姑止此乎?”

《礼记》治要·缁衣

子曰:“夫民,教之以德,齐之以礼,则民有格心;教之以政,齐之以刑,则民有遁心〔格,来也。遁,逃也〕。故君民者,子以爱之,则民亲之;信以结之,则民不背;恭以莅之,则民有逊心〔莅,临也。逊,犹顺也〕。”

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不从其所令,而从其所行〔言民化行不拘于言也〕。上好是物,下必有甚矣〔甚者,甚于君也〕。故上之所好恶,不可不慎也,是民之表⑤也〔言民之从君,如影之逐表〕。”

子曰:“禹立三年,百姓以仁遂⑥焉,岂必尽仁〔言百姓效禹为仁,非本性能仁也〕。”

子曰:“上好仁,则下之为仁争先人。”

《仲长子昌言》治要

大治之后,有易乱之民者,安宁无故,邪心起也;大乱之后,有易治之势者,创艾祸灾,乐生全也。刑繁而乱益甚者,法难胜避,苟免而无耻也;教兴而罚罕用者,仁义相厉,廉耻成也。任循吏于大乱之会,必有恃仁恩之败;用酷吏于清治之世,必有杀良民之残。此其大数也。我有公心焉,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;我有平心焉,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;我有俭心焉,士民不敢放其奢矣。此躬行之所征者也。开道涂焉,起堤防焉,舍我涂而不由,逾堤防而横行,逆我政者也。诰之而知罪,可使悔遏于后矣;诰之而不知罪,明刑之所取者也。教有道,禁不义,而身以先之,令德者也;身不能先,而总略能行之,严明者也。忠仁为上,勤以守之,其成虽迟,君子之德也。谲诈以御其下,欺其民而取其心,虽有立成之功,至德之所不贵也。

《六韬》治要·龙韬

武王问太公曰:“吾欲令三军之众,亲其将如父母,攻城争先登,野战争先赴,闻金声而怒,闻鼓音而喜,为之奈何?”太公曰:“将有三礼。冬日不服裘,夏日不操扇,天雨不张盖幕,名曰三礼也。将身不服礼,无以知士卒之寒暑。出隘塞,犯泥涂,将必下步,名曰力将。将身不服力,无以知士卒之劳苦。军皆定次,将乃就舍。炊者皆熟,将乃敢食。军不举火,将亦不火食,名曰止欲。将不身服止欲,将无以知士卒之饥饱。故上将与士卒共寒暑,共饥饱勤苦。故三军之众,闻鼓音而喜,闻金声而怒矣。高城深池,矢石繁下,士争先登;白刃始合,士争先赴,非好死而乐伤,为其将念其寒苦之极,知其饥饱之审,而见其劳苦之明也。”

《孔子家语》治要·三恕
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恕。有君弗能事,有臣而求其使,非恕也;有亲弗能孝,有子而求其报,非恕也;有兄弗能敬,有弟而求其顺,非恕也。士能明于三恕之本,则可谓端身矣〔端,正也〕

《礼记》治要·大学

尧、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;桀、纣率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〔言民化君行也。君好货,而禁民淫于财利,不能止也〕。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

《孙卿子》治要

兼服天下之心:高上尊贵,不以骄人;聪明圣智,不以穷人;齐给速通,不争先人;刚毅勇敢,不以伤人;不知则问,不能则学,虽能必让。君子能为可贵,不能使人必贵己;能为可信,不能使人必信己;能为可用,不能使人必用己。故君子耻不修,不耻见污;耻不信,不耻不见信;耻不能,不耻不见用。是以不诱于誉,不恐于诽,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,不为物倾侧,夫是之谓诚君子。

《韩子》治要·大体

古之全大体者,望天地,观江海,因山谷,日月照,四时行,云布风动;不以智累心,不以私累己;寄治乱于法术,托是非于赏罚,属轻重于权衡;不逆天理,不伤情性;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洒垢而察难知;守成理,因自然。荣辱之责,在乎己,而不在乎人。上不天,则下不遍覆;心不地,则物不毕载。太山不立好恶,故能成其高;江海不择小助,故能成其富。故大人寄形于天地,而万物备;措心于山海,而国家富。上无忿怒之志,下无伏怨之患。故长利积,大功立。名成于前,德垂于后,治之至也。

《晏子》治要·问上

景公问晏子曰:“君子常行曷若?”对曰:“衣冠不中,不敢以入朝;所言不义,不敢以要君;身行不顺,治事不公,不敢以莅众。衣冠中,故朝无奇僻之服;所言义,故下无伪上之报;身行顺,治事公,故国无阿党⑥之义。三者,君子常行也。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述而
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〔言我三人行,本无贤愚,择善从之,不善改之,故无常师〕。”

《论语》治要·卫灵公

子曰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”

《论语·子张》

子贡曰:“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;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〔更,改也〕。”

《鬻子》治要

文王问于鬻子曰:“敢问人有大忌乎?”对曰:“有。”文王曰:“敢问大忌奈何?”鬻子对曰:“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,以贼其身,乃丧其躯,有行如此,之谓大忌也。昔之帝王其所以为明者,以其吏也;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,以其民也。力生于民,而功最于吏,福归于君。民者至庳也,而使之取吏焉,必取所爱。故十人爱之,则十人之吏也;百人爱之,则百人之吏也;千人爱之,则千人之吏也;万人爱之,则万人之吏也。”

huanxiyuanjia.com 欢喜冤家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